“生命是一棵长满希望的树”。 但这种可能不能只去祈祷上苍,人生需要不懈的奋斗,只有辛勤耕耘,方可静待花开。 图河南广播电视台——魅力中国全媒体访谈金不换现场 金不换,原名金振秀,1968年出生,河南封丘人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,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,国家一级演员。1985年毕业于鹤壁市戏曲训练班,分配到鹤壁市豫剧团,师承豫剧名丑牛得草,金不换与牛得草朝夕相伴13年,直至老师去世,牛派的看家戏《七品芝麻官》、《十八扯》等由他演来十分传神。在《十八扯》这出戏中,他既惟妙惟肖地再现豫东调名须生“小红脸王”的唱腔艺术,还模仿了沙河调代表人物唐喜成在《三哭殿》、《辕门斩子》、《南阳关》等剧中的唱段,甚至把马金凤的《穆桂英挂帅》也模仿得酷似至极。这些年来,他拍摄的戏曲电影《七品知县卖红薯》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“华表奖” , 《憨憨公子扳倒爹》 《七品知县进道观》《法海禅师》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。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演出现场 他自幼爱戏,虽然生在贫困的农村,艺术的道路是艰辛的,却阻挡不住他那份热爱戏曲文化的执着之心。辛勤在艺术的道路上耕耘,脚踏实地的潜心学艺,一路披荆斩棘,获得许多戏曲大奖,并多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为全国人民献艺,尽管取得如此多的成绩,他依旧不忘初衷,继续在传承发扬戏曲文化的道路上不懈奋斗。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演出现场 在金不换老师眼中,戏比大天。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3月20日闭幕。闭幕当天,金不换谢绝了所有的采访和邀请,当晚就坐上火车回到河南,第二天他有戏要上演。只要上台演出,就会严格要求自己,认认真真为群众演好每一场,正因此他的演出时常爆满,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。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演出现场群众爆满 访谈现场 记者:金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在戏曲表演中一直专注于丑角这一行当,并且是情有独钟。那么请您和我们讲述一下丑角艺术的魅力所在,丑角艺术美在哪里? 金不换:在作品中丑角能传达出其它行当所不能表达的意义。丑角从古代到现今都是比较“随意的”。例如 《七品芝麻官》中的官丑唐成,长相虽然丑,但是他的内心是非常干净的,成功塑造了一个为人民办实事、办好事的好父母官,拥有满满的正能量,因此丑角是以小见大,寓教于乐。 丑中见美,美中取乐”。 记者:金老师你觉得如何才能传播好戏曲文化? 金不换:要把豫剧推广到全国各地,发扬其艺术特色,让群众发自内心的喜爱豫剧;同时,也要加大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,以老带新,拥有大批的青年主力军;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,紧跟时代步伐,多出精品,多出反眏时代文化自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。 记者:金老师您觉得艺术和生活有那些联系? 金不换:艺术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,和我们大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。现在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,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,同时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,因此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。 记者:在追求艺术的真谛中有什么令您难忘的事情没? 金不换:记得那是在许昌的某个地方演出,当天下着雨,本来是这天不进行演出的,很多群众从几十里地远来看戏,也没带伞,这种精神令我们感动,于是便冒雨进行演出,群众们坚持到最后,衣服都湿透了,我很感动,河南的人民群众是伟大的,戏曲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,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爱和支持。因此我坚信传统戏曲将会越走越远。 记者:结合十九大精神,在扶贫攻坚的伟大战略中,您觉我们戏曲文化工作者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? 金不换:在新时代的感召下,我们戏曲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,走进村落,多给他们唱,多给他们演,让群众通过欣赏好的戏曲作品故事,寓教于乐,焕发全新的战斗精神,努力拼搏,从而奋斗出幸福的生活。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与本刊特约主笔贾玉森合影 图河南广播电视台——魅力中国采访豫剧名家金不换现场 图青年作家贾玉森专著《书缘是一辈子的事》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专访全文收存于文集《书缘是一辈子的事》人物篇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专访全文收存于文集《书缘是一辈子的事》人物篇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演出现场 图豫剧名家金不换演出现场 戏如人生,人生如戏。几十年如一日,金不换老师始终辛勤耕耘在艺术的原野上,只因为他深爱着生活,深深的热爱着这方舞台,也深深的热爱着台下的观众,对于传承发扬戏曲文化他义不容辞,并为此而奋斗着、奉献着。(完) 作者简介:贾玉森,男,1995年出生,河南南召人,青年作家,笔名东山子,字圃白,号东山,又号东谷居士、东山遁石翁。作词音乐作品《余生向阳》、《向死而生》,出版发行文集《书缘是一辈子的事》。现为河南广播电视台《魅力中国》全媒体特约主笔、河南科技报特约主笔、网络电影《逆镜》执行制片人、河南鑫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品牌文化总监、云南楚雄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文化总监、深圳市易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品牌文化总监、贵州笔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品牌文化总监、5星文学网、71大众网、中联卫视运营总监。 |